目 录
第一章 大学创新创业案例
案例1: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
案例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案例3 黑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案例4 电子商务群体创业的“九江学院”现象
第二章 创新创业者案例
案例1 与众不同的乔布斯
案例2 王文京的软件服务王国
案例3 江风益:LED产业的中国创造者
案例4 总理点赞的米粉创业者——伏牛堂张天一
第三章 创新创业精神案例
案例1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创新人生
案例2 创新创业精神的典范——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华顿
案例3“橙王”褚时健二次创业的故事
案例4 彭小峰:“创业要勇于冒险”
案例5 李玲玲:“中国女大学创业第一人”
第四章 创新创业团队的案例
案例1 微软中国的团队建设
案例2 俞敏洪和他的“中国合伙人”
案例3 小米:雷军和七个合伙人的创业传奇
案例4 “西少爷”的创业团队纷争
第五章 创新创业机会的案例
案例1 “非常小气”—指甲钳中的大商机
案例2 创业梦想从“孔明灯”开始
案例3 在低空飞翔的云悟无人机
第六章 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
案例1 Facebook的成功之道
案例2 铜罗湾的商业模式创新
案例3 “小管家”的新家政
案例4 高时尚低价格的inmix 音米眼镜
第七章 创新创业融资的案例
案例1 蒸汽机的发明和产业化
案例2 创新工场的创新
案例3 创业融资和YAHOO的成功
案例4 创业股权式的众筹~会籍式众筹3W咖啡
第八章 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案例
案例1 BMW(宝马)的创新发展之路
案例2 戴尔的新模型
案例3 比亚迪的成长轨迹
案例4 在创新中不断跨越的华为[U1]
第九章 创新创业平台的案例
案例1 梦想启航的地方-中关村梦想实验室
案例2 激情燃烧的“柴火空间”
案例3 一杯咖啡,一个梦想--先锋“天使咖啡”
第十章 互联网+ 的创新创业案例
案例1 网上书店亚马逊的成功之路
案例2 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模式[U2]
案例3 指尖上的陶艺
案例4 武汉奇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第十一章 产业集群创新创业案例
案例1 文化创意产业之都:伦敦
案例2 景德镇: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案例3 微信:腾讯公司内部创业成长
案例4 淘宝村的电商产业集群案例
第十二章 创新创业失败案例
案例1 是什么让铱星陨落——铱星计划失败案例
案例2 Boo.com:欧洲第一家破产的互联网公司
案例3 亿唐网:一个定位混乱的互联网贵族之死[U3]
案例4 “视美乐”的创业失败[U4]
第十三章 社会企业创新创业的案例
案例1 世界首富的基金会-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
案例2 壹基金的“身份证”
案例3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创新浪潮
案例4 “无障碍艺途”公益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案例5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
第一章 大学创新创业案例
案例1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
摘要:进入21世纪,全球迎来了创新创业时代。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引擎。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对于深化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 引言
利兰·斯坦福(1824-1893)是美国著名的铁路大王,当过加利福尼亚州首任州长,也曾连任两届美国参议员。1884年,斯坦福夫妇带着唯一的不满16岁的儿子在欧洲旅行期间,小斯坦福在意大利的佛罗伦不幸被伤寒夺去了生命。带着悲伤和爱意,斯坦福夫妇决定用自己的土地和财产为“全加州的孩子们”(Children of California)建立一所大学,取名为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籍以纪念爱子。斯坦福大学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帕拉阿图市,临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
1885年,斯坦福大学注册成立。1887年举行奠基仪式。1891 年正式招收生,首届学生555名。在1891年10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斯坦福先生说:“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该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从此,斯坦福大学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成为孕育了美国硅谷并以其创新创业教育闻名于世的全球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作为百年名校,斯坦福大学培养了一批科学家和国会议员、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以及大批创业型创新人才和创新型创业人才。截止到2015年,有60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这里求学或工作,在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榜列第2-4位,并稳居“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第2名,涌现了诸如胡佛总统,惠普、思科、英特尔、谷歌、雅虎、耐克公司,以及特斯拉汽车和脸谱网……
2 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1925年,斯坦福工程学院、斯坦福商学院成立;
1951年,斯坦福工业园(斯坦福研究园的前身)建立;
1954年,斯坦福开设了校史上第一门MBA小企业管理客户课程——《小企业管理》;
1955年,斯坦福研究园内共有7家公司;
1960年,斯坦福研究园内增至32家公司;
1967年,斯坦福大学首设创业教育课,成为美国首批设立当代MBA创业客户课程的大学之一;
1970年,技术许可办公室成立;
1990年前后,社会创新中心成立;
1996年,斯坦福创业研究中心(CES)、斯坦福技术创业计划(STVP)、斯坦福创业学生商会(BASES)成立;
1981年,斯坦福与美国联邦政府及硅谷的 20 家企业建立斯坦福集成系统中心;
1997年,斯坦福未来社会创新网络成立;
1998年,斯坦福创业跨学科生物科学研究所(Bio-X)成立;
2001年,斯坦福主根(Taproot)基金会成立、斯坦福创业角网站上线;
2005年,斯坦福哈索·普拉特纳设计中心成立;
2007年,斯坦福校长风险投资基金会成立、斯坦福创业网络(SEN)第一届创业周活动举行;
2010年,斯坦福创业X Start X成立;
2011年,斯坦福天使投资人与创业者组织成立;
……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斯坦福大学孕育了世界高科技“圣地”硅谷。1951年,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决定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将校园的土地租给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使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斯坦福工业园是硅谷形成的早期雏形,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特曼教授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奠定了硅谷的基础,也彻底改变了斯坦福大学的格局,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称为“硅谷之父”。50年后,斯坦福迎来了另一位“硅谷教父”——现任校长约翰·亨尼西。2000年他接任校长之职后,学校的创新创业气氛变得更浓。斯坦福的公共关系部门宣称,有5000个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坦福的创意、教职工或者学生。亨尼西校长本人恐怕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校长。在一次对学生的讲座中,他直言创业精神是斯坦福大学最根本的精神气质。如果大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大学的围墙之内,而不能取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就会阻碍研究者创新的动力。
斯坦福素有硅谷“心脏”的美誉。硅谷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很多当今世界上 IT 领域的领头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斯坦福在商业界和科技界创下的种种奇迹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一流大学都是无法比拟的。
3 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2007年10月10日,斯坦福创业网络正式启动,将有关资源全部整合起来。斯坦福创业网络是校内31个创业相关组织的联合。成员组织包括:来自商学院的创业研究中心(CES)、社会创新中心(CSI);来自工学院的斯坦福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斯坦福技术创业项目(STVP);来自医学院的医学院职业生涯中心 (SOMCC);跨学科的生物设计(BDN)、斯坦福数字可视项目(SDVP);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亚太学生创业社团(ASES)、斯坦福创业学生商业协会(BASES)、斯坦福商学院创业者俱乐部(GSBEC)、拉美创业社团(SELA)、斯坦福法律与技术协会(SLATA)、斯坦福风险投资俱乐部(SVCC)等学生社团;来自硅谷、关注媒体创业的新闻业毕业生项目——斯坦福新媒体(NME)和座落于硅谷、隶属福里曼·斯普利全球研究所的关于区域创新和创业的斯坦福项目(SPRIE)。除此之外, 斯坦福创业网络还可以获得来自亚洲技术原创(ATI)、斯坦福商学院大中华商业俱乐部(GSBCBC)、斯坦福商学院高科技俱乐部、创业教育圆桌会议(REE)、创业思想领导者研讨会、 斯坦福大学企业联系办公室(OCR)等数十家校内外机构或组织的相关资源。
图1-1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如图1-1所示,整个斯坦福创业网络使研究者、教师、学生、校友、社区、技术和企业紧密而有机地联合起来,使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技术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一体、相互促进,使创业型大学不单只是依靠技术创业行为,将创新创业教育也纳入到创业型大学的整个创业网络之下,如此,创新创业精神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研究者的创业愿望,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创业活动所需要的人才,技术转移机构、学生社团等对创业进行辅助、孵化,创业研究性组织再以自己的研究指导、 完善整个创业流程,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推进的创业循环系统, 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创业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4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成功因素
4.1 宽松的政策环境
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这就从精神层次上奠定了追求开放的学术氛围。学校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支持和服务师生创新创业。例如,学校允许教师每周有一天到公司从事开发和经营等兼职工作;允许教师脱岗1-2年到硅谷创办科技公司或兼职;允许教师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向公司转移;允许参与创业的学生在两年时间内不论成功与否均可回校继续学业。学校会在相关网站定期发布该校最新的专利成果、学术会议和项目合作意向等信息。学校设有知识产权办公室来负责合同的签署和管理,设置技术许可办公室(OTL)负责办理师生的专利申请和许可等相关事宜。此外,学校制定了以利益共享为原则的专利许可收入分配制度,对于教师或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专利,技术转让后,技术许可办公室只从毛收入中扣除10%—15%作为专利申请费和办公费用,其余获利归所在院、系和专利所有者三方分配。师生的应用性成果在1年之后仍未向企业转移的发明者可自主向企业转移,学校一般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学校设有研究激励基金、鸟饵基金、缺口基金三种形式的孵化资金(种子基金)来支持创新创业。以上宽松的政策环境成为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亮点和重要支撑。
4.2 独特的文化氛围
斯坦福大学有着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传承。1891年,首任校长佐敦曾说:“斯坦福没有任何传统,亦不受任何传统的阻碍。里面所有的路标都直指前方。”其校训是对于全体师生而言,大学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影响和激励着他们大胆创新。斯坦福大学成立之初,就注重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崇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与其他高校不同,在校师生都以开创自己的企业、公司作为奋斗目标,从教授到学生都乐于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不仅锤炼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而且成功创办了一批世界闻名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种连续、经常的学术创业行为,为年轻师生提供了模仿的典范,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正如在求学期间就创办了Google公司的CEO拉里佩奇所说:“在大学里,我们同学之间就常在一起讨论如何利用掌握的本领创办自己的企业。那时,我看到Yahoo的成功,心里就想,我绝对能开发出更出色的搜索引擎来超过它。”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早已渗透到斯坦福大学的每个角落,并提升为一种校园文化。
4.3 丰富的专业课程
斯坦福大学为了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始终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三个基本原则,构建了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注重拓宽基础性课程,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二是增加综合性课程,即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倡导文、理、工相互渗透,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例如,开设了非洲和美洲研究、宗教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组合学研究、人类生物学、人工智能和语言研究、生物电子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三是单独开设17门创业课程,涵盖了建设一个企业应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创办融资、组织资源、招聘员工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特别热门的课程有 《创业管理》、《创业机会评价》等。再如,斯坦福工程学院的技术创业项目(DFGH)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为本科生开设了《技术创业企业的管理》等介绍性的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高技术创业管理》等更为深入讨论的课程;为博士生开设了创业学科领域的研讨课;为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讲座性质的《创业思想领导者讲座》。四是注重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一是每周安排各类研究讲座。一些课程是由资深企业家和创业者讲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经验和见解,这种合作教学是校园内相当流行的方式。比如,谷歌公司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风险投资人彼得·温德尔和斯坦福大学校友安迪·拉切列夫是讲授创业精神和风险资金的团队;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葛洛夫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和商学院战略与创新大师伯格曼教授合作讲授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等课程;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例如,很多学生和教师在规模最大的斯坦福电路系统研究中心进行学习和协同研究。
4.4 活跃的学校师生
多元化的精干师资队伍为推行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聚集到斯坦福大学的教师都是一流的。这些精明强干的专职教师开发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此外,学校还从国内外企业聘请一批优秀科研人员为该校的顾问和兼职导师,同时还不定期的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到学校演讲。在教师的指导下,斯坦福学生还发起和具体运作了斯坦福大学创业者年度大会和斯坦福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4.5产学研用联盟合作
上述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造(图1-1)描述了这个基本特点。2011年,斯坦福大学成立了官方校友联盟组织——斯坦福天使和企业家团体(SAE)旨在促进潜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以校友为主导的组织为学生、校友、初创公司及教育项目搭建了一座桥梁,提供了学生与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及资助的机会。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与大量企业保持长期合作的机会形成了产学合作,将研究理论转移为应用技术,满足现实需求。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企业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大学创新创业基础案例教程。
2.本案例主要阐述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知名度、特色和做法,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了解创新、创业含义及其关系,培养学生从不同主体出发思考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启发思考题
1. 你对老斯坦福于1891年10月1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有何感想?
2.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有何特点?
3.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于深化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4.结合上述案例,如果你是国内某大学的校长,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分析思路
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理论,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做法和特点,从校长、教师、学生三者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四、理论依据及分析
1、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按照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企业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具体包括:(1)产品创新: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工艺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市场创新:开辟一个新市场;(4)资源开发与利用创新: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供应来源;(5)体制与管理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的涵义是广泛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和创新手段等基本要素。相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做出了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或物质的成果,则这种成果就是创新性成果;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创新。
2、创业理论。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看来,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它不能是重复以前老套的生产经营模式,必须是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满足或改变旧的组织模式等,其本质是在新建或已有组织(新建或已存在)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简言之,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创业的关键要素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创业是“机会、资源、团队”三大要素的结合和有效链接。
五、关键要点
1、创新、创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成功因素;
3、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于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的战略意义;
4、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营造。
六、建议课堂计划
本案例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如下是按照时间进度提供的课堂计划建议,仅供参考。整个案例课的课堂时间控制在 90—120分钟。
课前计划:提出启发思考题,请学员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
课中计划:简要的课堂前言,明确主题 (2-5分钟)
分组讨论:告知发言要求小组发言 (每组5分钟,控制在30分钟)
引导全班联系实际进一步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 (30-55分钟)
课后计划:如有必要,请学员采用报告形式给出更加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具体的职责分工,为后续章节内容做好铺垫。
案例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经验丰富且独具特色。本案例通过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形成过程,构成要素,以及取得成就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这个创业生态系统由众多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生态系统;创业型大学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黑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黑龙江大学作为全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近年来,黑龙江大学对创业教育的实践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侧重于学生的具体创业技能的传授。该校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促进创新创业新机制,在十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创业元素,在科技创新、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电子商务群体创业的“九江学院”现象
摘 要 :本案例介绍了九江学院校友不断集聚义乌,借助电子商务发展机遇抱团创业,使校友创业群体快速壮大,创业企业迅速增多,社会影响日益显著的事迹。本案例对校友抱团创业以及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引导和创业支持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群体创业;校友抱团
具体内容:略
第二章 创新创业者案例
案例1 与众不同的乔布斯
摘 要 :本案例以乔布斯的创业经历为主线,通过乔布斯创业的青年时代、创客时代、改革时代、体验时代的重大事件来展示乔布斯与在各个时期的创新创业精神。
关键词:乔布斯;创业;创新
0 引言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开始了创新之旅。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不断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乃至生活方式。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
1 特立独行的青年时代
1955年2月24日,斯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学生时代的乔布斯生活在著名的“硅谷”附近,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
19岁那年,刚念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突发奇想,辍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没过多久,年轻而不安分的他又对佛学产生了兴趣,连工作也不要了,飘洋过海去印度追随大法师修行练功。这次求佛不但没有学成佛,还吃尽苦头,他只好重新返回雅达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
安定下来之后,乔布斯继续自己年少时的兴趣,常常与儿时同伴沃兹一道,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计算机。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商用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制造个人电脑必需微处理器,可是当时的8080芯片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还不出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个人。两个人没有放弃,终于在1976年度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与英特尔公司的8080芯片功能相差无几的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但价格却只要20美元。带着6502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乔布斯的车库,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新。仅仅几个星期,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就诞生了。精明的乔布斯立即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所在。为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也卖掉了他珍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就这样,他们有了奠基伟业的1300美元。
1976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情:他们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称由偏爱苹果的乔布斯一锤定音——称为苹果。
2 初显锋芒的创客时代
“苹果”机的生意刚开始很清淡。一个偶然的机遇给“苹果”公司带来了转机。1976年7月的一天,零售商保罗·特雷尔来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当看完乔布斯熟练地演示电脑后,他认为“苹果”机大有前途,决意订购50台整机。50台整机在特雷尔手里很快销售一空,“苹果”公司名声大振,
1977年4月,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在西海岸开幕了。为了在展览会上打出名声,乔布斯四处奔走,花费巨资,在展览会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摊位。更引人注目的是苹果2号样机,它一改过去个人电脑沉重粗笨、设计复杂、难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轻便、操作简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鲜明特点,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它只有12磅重,仅用10只螺钉组装,塑胶外壳美观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机。“苹果II”机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几千名用户拥向展台,观看、试用,订单纷纷而来。
1980年,《华尔街日报》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登有乔布斯的巨幅照片。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万富翁。
因为巨大的成功,乔布斯在1985年获得了由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技术勋章。然而,成功来得太快,过多的荣誉背后是强烈的危机,由于乔布斯过于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新开发出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于1985年4月经由董事会决议撤销了他的经营大权。乔布斯几度与苹果董事会沟通、道歉,最终也不能挽回败局,他一怒之下,卖掉手中所有的苹果股票,发誓干一番比苹果还大的事业。他说:“我当时没有觉察,但是事后证明,从苹果公司被炒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成功者的极乐感觉被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轻松感觉重新代替:对任何事情都不那么特别看重。这让我觉得如此自由,进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3 锐意创新的改革时代
辞职后,他创办了一家名为NeXT的电脑公司,开发电脑新技术。很快,乔布斯独具的商业慧眼又开始发挥作用了———1986年,他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从“星战之父”、也是美国电影电脑特技之父卢卡斯手中,买下了当时小小的、很不景气的电脑动画制作工作室,成立了皮克斯公司。
皮克斯公司最初的业务是生产电脑卖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乔布斯放弃了这个公司原先的电脑动画制作优势。他所着眼的商机和巨大利益在10年后终于来到:几经困难之后,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的3D电脑动画片、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面世了。《玩具总动员》的横空出世不仅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也对传统的动画影片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皮克斯公司当年立刻上市,并迅速成为3D电脑动画的先锋和霸主。
从此以后,IT精英乔布斯开始成为影响娱乐行业的大鳄,好莱坞开始有他的一席之地。《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等一系列动画电影的成功,不仅展示了皮克斯无可匹敌的技术力量,更是体现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的鲜活动力。一切正如乔布斯所说,他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时代开始了。与此同时,他所创办的苹果公司却在新的竞争中江河日下,连换了几任总裁也不能挽回颓势。乔布斯的机会来了。
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苹果公司上下皆十分欢欣鼓舞。受命于危难之际,乔布斯果敢地发挥了首席执行官的权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首先改组了董事会,然后又做出一件令人们瞠目结舌的大事——抛弃旧怨,与苹果公司的宿敌微软公司握手言欢,缔结了举世瞩目的“世纪之盟”,达成战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权协议。乔布斯因此再度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接着,他开始推出新的电脑。1998年,iMac背负着苹果公司的希望,凝结着员工的汗水,寄托着乔布斯振兴苹果的梦想,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是一个全新的电脑,代表着一种未来的理念。半透明的外装,一扫电脑灰褐色的千篇一律的单调,似太空时代的产物,加上发光的鼠标,以及1299美元的价格标签,令人赏心悦目……。为了宣传,乔布斯把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变成了iMac的广告文案I Think There For iMac!由此成了广告业的经典案例。在乔布斯的改革之下,“苹果”终于扭转败局。
4 定义行业的体验消费时代
坚信“个性化”市场前景的乔布斯继续在苹果推行一系列个性化的电子产品,他对个人用品市场的重视再度引领了IT业产品的革新风潮。在他继续引领苹果开发包括电子书库等各类个性化电子产品时,新的消费时尚的变化,使得苹果这些过度开发的产品迅速淘汰。2000年,苹果公司再度出现季度亏损,股价下跌。
在这危急关头,乔布斯再度以他天才的创造力和商业眼光拯救了苹果:他决定从单一的电脑硬件厂商向数字音乐领域多元化出击,于2001年推出了个人数字影音播放器iPod。事实证明,乔布斯的iPod成为苹果公司全面翻身的一支奇兵。2004年全球iPod销量突破45亿美元,到2005年下半年,苹果公司已经销售出去2200万枚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而通过其iTunes音乐店销售的音乐数量则高达5亿首,在美国所有的合法音乐下载服务当中,苹果公司的iTunes音乐下载服务占据了其中的82%。iPod和iTunes的流行开启了“数字化音乐消费时代”,虽然当时音乐作品盗版侵权问题严重,但乔布斯采取了保护版权的措施,扩大了音乐产品消费市场的规模,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Mac World上发布了苹果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iPhone手机,这款手机不仅简约和优雅,而且操作非常便捷,设计和使用都非常人性化。特别是苹果App Store聚合了大量的第三方开发者,为iPhone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改变了过去手机依靠硬件取胜的竞争策略,大大提升了手机的想象空间,让世界消费者为之疯狂。iPhone的推出加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
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平板电脑iPad正式发布,虽然人们最开始并不是特别看好这款产品,但是iPad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iPad颠覆了人们对于PC的认识,对英特尔和微软这些PC时代的巨头造成巨大冲击。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创业学管理学等课程。
2.本案例对乔布斯创业经历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描述,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创业者或创业企业家的创业过程、创新创业精神有所了解,并能从案例中提炼出描述创新创业精神的关键词。
二、启发思考题
1.乔布斯具备哪些创新创业素质?
2.乔布斯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中国能够出现乔布斯吗?为什么?
三、分析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目的)来灵活使用本案例。这里提出本案例的分析思路,仅供参考。
1.乔布斯是当代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要抓住人物在各个不同年代背景下所体现出的创业精神。
2.分析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创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补充当时创业的背景资料。
3.在列举出创业精神的要素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创业精神。
四、理论依据及分析
1.创业者:是指从事创业活动的人。广义的创业者是指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内创造性地工作并取得业绩的人。因此,广义的创业者不仅仅是企业家,它可能是工程师、医生、教师、保育员、公务员或清洁工等等各种劳动者。但狭义的创业者一般是指创办企业或事业的企业家或领导人。
2.创业者的职能:(1)探索、发现的职能。进取性和冒险性是所有创业者具有的共同特征,探索新事物、发现新机会是创业者的基本职能,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会不停地探索与思考,以便发现机会。(2)创新、创造的职能。创业者的好奇心和进取精神不仅仅停留在探索与发现的阶段,当机会降临时,创业者会毫不迟疑地抓住机会将其转变成事实。而且,创业者常常不满足于现存的机会,他们不断地创造机会,将潜在的机会转变成现实的机会。因此,创业者具有创新和创造的职能。(3)实践、管理的职能。创业者是忠实的实践者,他们相信任何理想都必须通过实际努力才能实现,他们认为,不付诸实践的想法只是空想或者幻想。因此,创业者都是实践家或践行者。创业者通过领导、管理企业或事业组织或者亲自参与企业或事业组织的运营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达成自己的目标。(4)改进、提高的职能。创业艰难,守业更难,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大概都明白这个道理。只顾创业不顾守业的创业者即便成功也难以保持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初创的企业还是事业,都不可能完美,一定存在某些缺陷,如果不加以改进和完善,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创业者决不能忘记改进和提高的职能。(5)发展、进步的职能。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随着创业成就的获得,创业者的志向会越来越大,他们会追求更高的目标,寻求更大的发展。这就是创业者的发展、进步职能。
3.创业精神: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一般可区分为个体的创业精神及组织的创业精神。所谓个体的创业精神,指的是以个人力量,在个人愿景引导下,从事创新活动,并进而创造一个新企业;而组织的创业精神则指在已存在的一个组织内部,以群体力量追求共同愿景,从事组织创新活动,进而创造组织的新面貌。
4.创业精神的要素:(1)激情(Passion)(2)积极性(Positivity)(3)适应性(Adaptability)(4)领导力(Leadership)(5)雄心壮志(Ambition)
五 、关键要点
1.杰出企业家身上体现的创业精神能够带领企业更好发展。
2.不同的成功企业家身上显示的创业精神带有强烈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六 、建议课堂计划
本案例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如下是按照时间进度提供的课堂计划建议,仅供参考。
整个案例课的课堂时间控制在 60—90分钟。
课前计划:提出启发思考题,请学员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
课中计划:简要的课堂前言,明确主题 (2-5分钟)
分组讨论 (15 分钟) ,告知发言要求
小组发言 (每组 5 分钟,控制在 30分钟)
引导全班联系实际进一步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 (15-30分钟)
课后计划:以“如何在中国培养乔布斯样的创业者”为题撰写报告。
案例2 王文京的软件服务王国
摘 要 :本案例以用友公司的发展经历描述了王文京在几次大的企业发展关键时期所展示的洞察能力、创业精神、管理技能等。
关键词:王文京; 用友公司; 创业[U5] 精神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江风益:LED产业的中国创造者
摘要:本案例以江风益LED科研成果产业化为背景,描写了江风益科研团队大胆创新,发明“硅衬底蓝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生产技术,并通过全球融资将这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故事。这一案例为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创新创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创新;融资;技术产业化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总理点赞的米粉创业者——伏牛堂张天一
摘 要 :本案例以总理为“伏牛堂”米粉的创立者张天一点赞为背景,描写了创业者张天一创立“伏牛堂”米粉并取得成功的事例,记述了张天一创业成功的原因。这一案例为创业者创业动机激发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伏牛堂;张天一;创业动机
具体内容:略
第三章 创新创业精神案例
案例1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创新人生
摘要:本案例以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为背景,描述了屠呦呦发现和研制青蒿素艰难历程与技术创新方法,其敢于试错、勇于创新、执着拼搏的科学精神,为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创业带来启示。
关键词:技术创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新精神;团队协作
0 引言
2011年9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将临床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出贡献。Strauss在介绍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事迹时曾概括评述:“她首创了造福千万人的抗疟治疗的新探索,今后还会长久有益于人类社会。她应用现代科技并严格汲取中医师5000年提供的经验,对21世纪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得该奖,令人们对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拭目以待。时隔3载,不负众望,屠呦呦终于摘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屠呦呦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与她严谨的态度、爱国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是分不开的;与她敢于试错、迎难而上,敬畏传统、勇于创新,艰苦付出、执着拼搏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当时“大军团协作”的历史条件也是分不开的。本案例梳理屠呦呦发现和研制青蒿素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与技术创新方法,对后辈创新创业者及科技工作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 青蒿素:抗疟疾“中国神药”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此后,在屠呦呦带领下,中国“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上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2 呦呦鹿鸣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波是一座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的典型江南水乡城市。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青蒿连在一起。
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读中学时,屠呦呦成绩也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她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这促使屠呦呦报考了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在她看来,生药专业最有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四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3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因此,对抗性疟疾的治疗成为全世界棘手的难题。当时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1967年5月23日,全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的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那一年,屠呦呦39岁。1951年至1955年,她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余亚纲、顾明国、钟裕荣等成员承担中医中药防治疟疾的研究工作。
实验过程漫长而复杂。屠呦呦他们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从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地方药志及中医研究院建院以来的人民来信,采访老大夫的实际经验,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汇总了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等方药2000余种。当时实验条件十分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可想而知,要从几千种中草药中筛选出抗疟活性较好的药种绝非易事,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屠呦呦曾这样描述:“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中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监测,但进展并不顺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4 东晋药书助屠呦呦“磕”下诺奖
屠呦呦等在中医中药防治疟疾的研究工作历经数次失败,始终坚信中药是个宝库。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中国传统文献,终于在1971年下半年,从东晋炼丹家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发现关于青蒿抗疟功能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在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分离出青蒿的有效成分后,屠呦呦带领其团队对青蒿提取物的药理、毒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甚至不惜多次以身试药,发现青蒿提取物并未对人体产生任何副作用。这为后来青蒿抗疟单体的发现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青蒿提取物虽具有抗疟作用其药效却不十分稳定。起初,他们认为是青蒿的品种杂乱所致,尔后确认,青蒿的采收季节不同会对青蒿提取物的效价有很大影响。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北京中药组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抗鼠疟、猴疟的作用达100%。这一结果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会后不久,屠呦呦、戴绍德、曹庆淑等即赴海南省进行临床验证。与此同时,山东省、云南省等其他“523计划”研究组也快马加鞭,借鉴北京中药组的经验,对青蒿素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进行临床试验。1972年,各地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青蒿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对疟疾治疗是有效的。无疑,这一喜讯宣告了抗疟计划的新突破。随即,上级指示:要不断扩大临床验证,而且要尽快找到青蒿的有效成分。于是,屠呦呦率领钟荣等4人对青蒿素的有效成分进行摸索。由于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即便如此,她仍然没有放弃,继续发扬艰苦作战的精神,日夜奋战。终于,小组成员钟裕荣等率先通过抽提物的层析得到青蒿中的有效单体,即“青蒿素II”(后称为“青蒿素”)。经多方合作,最终确定: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0.282kD,分子式为C15H22O5,是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该结构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
5 从国内走向国际
1981年10月,由联合国计划部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疟疾化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报告了“青蒿素的化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代表的广泛关注。会议代表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发明,它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的抗疟药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虐原虫具有高效、高速、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可见,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疟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它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因此获得“青蒿素之母”的美名。
正如Coldstein所说:“生物医学的进展要经历揭示和创新两个阶段。”屠呦呦继发现青蒿素后,并没有就此止步,又继续承担了国家科委“七五”攻关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的子课题“中药青蒿品种的整理研究”,理清了中国药典长期以来把黄花蒿与青蒿2种误认为同一中药青蒿的应用的问题,并从青蒿中分离鉴定了20多种化学成分,多系首次报道;通过客观存在的物质,有力地指出了混乱品种不能充当青蒿入药的问题,又对青蒿的不同采收季节、不同药用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还进一步结合青蒿的传统功效开展青蒿清热解暑抗炎、抑菌、镇痛等方面的研究,为中药青蒿的传统功效提供科学依据。
在众多的成绩与荣誉面前,屠呦呦不骄不躁,仍不断追求,潜心探索:针对抗疟新药青蒿素的不足,如剂量大、复发率较高等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经过反复论证与历时7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新一代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其疗效高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并且具有剂量小、口服方便、安全、制备方便等优点,特别在降低复发率方面更具有显著优越性,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正是因为屠呦呦等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拼搏,才使得人类在抗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6 用260页的著作“说话”
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大奖,当时被人们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她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在多年研究生涯里,屠呦呦一贯保持低调。曾有媒体电话采访她,她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绿皮的,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
屠呦呦说的那本书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媒体曾评价,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在这本书中,有一页印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谈及中医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曾说,“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创业学管理学等课程。
2.本案例是一篇描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创新人生的教学案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等问题具有感性的认识及深入的思考,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技术创新等角度分析屠呦呦发现和研制青蒿素艰难历程与技术创新方法,并从中提炼经验。
二、启发思考题
1.谈谈屠呦呦研究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是如何体现技术创新的?
2.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谈谈屠呦呦为何能成功研发青蒿素?
3. 从屠呦呦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汲取怎样的创业启示?
三、分析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目的)来灵活使用本案例。这里提出本案例的分析思路,仅供参考。
85岁的屠呦呦,这个“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终于圆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40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她,心态平和,自然轻松,认真干好科研工作,科研界称之为“屠呦呦精神”。屠呦呦是面“镜子”,对照检查,能给人以诸多的启示和教益。
一是培养创新人才事实上是要培养视野开阔、动手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创新人才不是简单知晓历史的人或历史的继承者,而应是充分理解历史并能运用历史智慧进行创新的人,是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屠呦呦的成就事实上是将中西医结合,大胆尝试,勇于技术创新的结果;二是任何重大科学研究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科学家长期、扎实、艰苦的工作。屠呦呦在第191次试验时,并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次试错才能取得成功,但她坚信,只要不放弃,下一个再试一次,就有可能成功。正是有了这份坚持与勇气使人类在治疗疟疾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从而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就是追求科学者应有的精神和品质。三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创造者个体的作用,也要提倡团队协同研究的合作氛围。523计划是一个由许多人、许多单位集体公关的项目,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发现动物实验有效,再到药理、毒理、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生产工艺等一列研究过程是科学共同体团结协作的结果。
四、理论依据及分析
1.技术创新理论:(1)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2)熊彼特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3)开拓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3.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2)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智能训练、素质磨砺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过程,还离不开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所以,从主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需要人们,包括组织者、职业经理付出较大代价,运用高超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五、关键要点
1.科学发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实现从无到有,首要突破的就是“有”,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大胆地技术创新正是实现科学发现的重要因素。在本案例中,屠呦呦的成功模式则在于即便是在这种任务驱动的模式下,却能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敢于试错、大胆创新,灵活地探索不同的药物研发路线,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面临各种挫折,如果能够抱着必胜的信念,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在合理的科学思维、逻辑分析以及顿悟的作用下,逐步达到“难受、忍受、接受、享受”的渐进式高级阶段,是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自我实现需求的内在驱动与激励。
六、建议课堂计划
本案例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如下是按照时间进度提供的课堂计划建议,仅供参考。
整个案例课的课堂时间控制在90—120分钟。
课前计划:提出启发思考题,请学员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
课中计划:简要的课堂前言,明确主题(2-5分钟)
分组讨论 (30分钟),告知发言要求
小组发言 (每组5分钟,控制在30分钟)
引导全班联系实际进一步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30-55分钟)
课后计划:如有必要,请学员采用报告形式给出更加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具体的职责分工,为后续章节内容做好铺垫。
案例2 创新创业精神的典范——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华顿
摘 要:本案例以山姆·华顿的沃尔玛的成功为背景,描写了山姆的创业艰难、创新发展、越挫越勇、实现美国人的“美国梦”、创造了“疯颠”的企业文化。这一案例为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创新创业精神提供了参考。[U6]
关键词:创业;创新;沃尔玛
具体内容:略
案例3“橙王”褚时健二次创业的故事
摘要:案例以褚时健由“烟王”逆袭“橙王”的86年风雨人生为背景,描述一个曾经登顶 “中国烟草大王”,却不幸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遭遇牢狱之灾、丧女之痛,种种打击并没有被摧毁的耄耋老人,如何“触底反弹”逆袭为“橙王”。这一案例为创业者如何直面残酷现实并且击败它提供借鉴。
关键词:褚时健;创业精神;二次创业;烟草大王;褚橙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彭小峰:“创业要勇于冒险”
摘 要 :本案例以中国能源行业首富彭小峰从创办赛维LKD 拥有400亿身家,到企业破产,后不甘失败又创办绿能宝(SPI)集团的传奇创业故事为内容。彭小峰创业“屡战屡败”到 “屡败屡战”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 创业不仅要看准市场,而且还要勇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具有敢于担当的责任和勇气。
关键词:创业;冒险;创业精神;
案例5 李玲玲:“中国女大学创业第一人”
摘 要 :本案例以“中国女大学生创业第一人”在创业道路上的成长为背景,描写了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创业挫折期、创业平稳期这一过程中的种种环境下的心态变化,创新创业精神对这一路走来的巨大作用。这一案例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如何保持在创新精神的激励下永葆创业的激情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创新;孵化;成长
具体内容:略
第四章 创新创业团队的案例
案例1 微软中国的团队建设
摘 要:本案例以微软中国的团队建设为背景,描写了微软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其基层管理团队建设,高绩效的基层管理团队不是天生具备,需要花费很大精力逐步建设起来的,那么微软中国是如何打造出高绩效的基层管理团队呢?这一案例为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理念。
关键词:团队;团队建设;高绩效;基层团队管理;高科技企业
0引言
欧美等国家率先发展知识经济,很多欧美高科技企业已经做了大量实践。美国微软公司是其中比较杰出的代表,微软中国承袭了这个优点,它的成功依赖于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它在基层管理团队建设方面的举措。微软中国在基层管理团队人员选拔、团队互补、共同愿景、相互信任、风格塑造、激励和持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打造出一只高绩效的基层管理团队,有力支持了整个公司的业务发展。
微软中国其发展路程是当代中国高科技企业成功发展的一个缩影。微软中国公司不仅仅是因为其领先的技术而成功,更重要的是其卓越的管理使得企业变现出长期不懈的创新能力。而这样强大的创新能力恰恰是基层管理团队高效运作,带领第一线优秀的知识员工所创造的。近十多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利用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逐渐发展壮大。而对于这些初具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仅仅依赖一两个卓越的领导者和一两个拳头产品是难以继续发展的。因此,怎样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优秀人才,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对高科技企业尤为重要。而一个高效的基层管理团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基石。本案例通过对微软在基层管理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给中国高科技企业及创业后来者哪些启示?
1 公司背景
微软于1992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95年成立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微软始终以与软件产业共同发展为目标,加强与政府、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密切联系,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多个方面支持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赢。十多年来,微软中国的规模不断壮大,分支机构和业务覆盖全国,涵盖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等多个层面。当前,微软在中国有5000多个合作伙伴。中国已经成为微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微软中国也已成为微软除美国总部以外机构设置最全面、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致力于成为中国政府可信赖的合作伙伴,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和社会需求。微软与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机构合作,利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支持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教育改革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缩小数字鸿沟,以帮助各层次、各地区的人们实现自己的最大潜能。企业是讲求团队运作的;比尔•盖茨先生和他的微软公司能在今天称雄于软件王国,是与他打造的学习型的激情团队分不开的;微软最成功的不是做软件,而是建立团队。
2 微软中国公司基层管理团队的现状
微软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是其核心动力。在创新,拓展的同时,随着业务发展,员工人数和管理团队也不断壮大。当前,微软公司的基层管理团队是一支十分年轻具有活力的团队,大部分成员在30岁左右,普遍受过良好的高度教育,工作积极主动,敢于迎接挑战。而团队的凝聚力,协助性十分卓越。他们大多从一线的员工选拔出来。从微软的产品研发、战略调整、业务整合扩张的速度和周期上我们都可以感知公司至上而下的管理十分有效,显然其中基层管理团队所起的桥梁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有了这样高效优秀的基层管理团队,企业才能吸引并保留那些优秀人才,才可以使优秀人才在微软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施,才能使业务蒸蒸日上。
3 微软公司基层管理团队建设
微软对一线员工的组织不局限于简单的群体,不满足于以1+1=2的群体绩效。这是因为作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业绩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微软崇尚团队协作,认为协作良好的团队可以使团队成员相互促进、互补,激发创新能力,使整个团队表现出1+1>2的效果。反之,涣散、保守的团队可能使成员相互产生负面影响,约束创新能力的发挥,最终甚至造成1+1<2的局面。作为基层管理者,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打造协作良好的团队。同时,保持团队的合理流动性也十分重要,一个运作良好的团队如果人员流失太快,其成员的协作水准很可能由于新成员过多、成长不及时而降低,团队文化也难以延续,最终使团队绩效下降。如果团队的人员流动性过低,作为一线的团队,很可能缺乏革新动力,在有些时候会进一步削弱团队的创新能力。因此,保持团队的合理流动性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是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
4 基层管理团队组合与互补
作为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其成员往往是体现出互补性的。基层管理团队成员都是基层管理者,他们本身都负责一些具体业务的执行,同时需要面对人员、绩效等多种事物。在微软,由于其组织十分庞大,跨部门协作是经常性的需求。怎样寻找能够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人员以构建一个基层管理团队往往依赖具体的场景和业务类型,除了性格因素外,团队成员的经验、能力、职业背景也需要相互协调和促进。在微软中国公司,基层管理团队的互补与配合还体现在许多不同方面,比如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等等。这主要取决于具体的业务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从一线员工到基层管理者,不同文化背景的互补就十分重要。而在用户体验部门,由于女性天生的细腻对于用户体验和关怀比较占优势,所以女性员工的比例显然高于其它部门。为了实现基层管理团队的互补与配合,团队的领导者需要对每个成员有全面的了解。除了面试或推荐人的信息外,微软的员工职业发展与评估框架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框架里记录了各成员的业绩、经验、能力。当基层管理团队的成员需要调整时,如果新成员来自本部门,部门经理就十分清楚其职业发展的历程,就比较有把握判断新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充分发挥新成员在团队中的作用,实现互补与配合。
5 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保证微软中国团队和谐重要因素之一是交流。在这方面,微软中国更有自己的特色。微软人认为,交流是沟通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团队精神的体现。在微软中,沟通方式有E-mail,电话,个别讨论等,而“白板文化”是最典型的。“白板文化”是指在微软的办公室,会议室,甚至休息室都有专门的可供书写的白板,以便随时可记录某些思想火花或一些建议什么的。这样有什么问题都可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另一值得一提的交流是在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方面,公司里有“一对一”的谈话习惯,老板定期找员工谈话,谈话内容很随意,可以不涉及工作,只是谈理想、谈生活,甚至于谈孩子就读。白板沟通和一对一谈话都对微软团队的和谐起到了很大作用。
微软在总结国内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将企业分成三个不同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企业有一个神人、超人,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他说了算;第二个阶段的企业把决策者的思想变成了规章制度,然而,规章制度的管理要设计并实施,监督的成本很大,员工可能不喜欢这种规章制度;第三个阶段则是对文化的管理。微软中国公司的前任总裁高群耀说:“岗位可能只有一个,涨薪也许会让你高兴15分钟,但人作为社会的人,会有很多需求,比如自信心、成就感、被大家认可的感觉等。业绩好的时候希望听到赞美,希望领导知道;心烦意乱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如果满足了他们‘内在的需求’,激发出其内在的热情,则会产生长期的激励效果。”
微软的团队精神是微软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精神激发人们内心中美好的一面,团队的力量帮助大家实现工作目标、获得个人价值,团队沟通让微软员工在企业内部获得社交需求的满足。
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创业学管理学等课程。
2.本案例是一篇微软中国的团队建设的教学案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等问题具有感性的认识及深入的思考,从公司高度重视,完善的组织架构支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措施,一致的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二、启发思考题
1.微软团队建设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2.你认为管理一群优秀的、有鲜明个性和主见的人才应注意什么?
3、我国企业可否借鉴微软团队建设的经验?
三、分析思路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保证。因此微软中国公司从创业之初就注重高效团队的打造。团队合作精神是微软的价值观的核心,也是盖茨高度重视的重要品质。微软有6个核心价值观是:一是正直、诚实,二是对客户、伙伴和技术满怀热情,三是尊敬他人、以诚相待,四是勇敢面对挑战和征服挑战,五是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追求卓越,六是忠于职守。在确定了这种价值观后,微软的员工会以强烈的合作意识参与工作。
相互信任是高绩效团队的核心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成员的高绩效,当然也不可能塑造高绩效团队。共同参与,保证了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公司需要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来使信息得到广泛的共享,让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可以“建立在大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一部分靠丰富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还依赖于现时员工彼此之间信息的充分交流。每个人都在汲取知识,而他们的收获都会为公司共同的“知识仓库”添砖加瓦。
微软人认为,交流是沟通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团队精神的体现。激励机制是塑造高绩效团队的保证;这种激励机制的优化,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和敬业度,而这些正是微软这种知识性公司赖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微软公司正是特别重视基层团队管理建设,并以此保证长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大成功。
四、理论依据及分析
1. 团队建设理论: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
2. 团队精神理论: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五 、关键要点
1.团队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够一蹴而就,更不能放任自由。微软基层管理团队的建设是长期性、持续性的。一方面,微软通过系统化的会议、活动、培训、考核来维护团队,保持团队活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微软也创造条件为基层管理团队的成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天地,为基层管理者的自身发展与提升提供更多的渠道。在本案例中,微软中国一套行之有效制度和措施是团队建设持续发展的保障。
2.作为公司,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延续都应该有章可循,这来自于公司的组织架构与制度。组织架构决定了公司的基本运作框架模型,而制度则是对框架模型的细化。有了框架与细则,企业才能在设定的方向与轨道上发展与运行,才可以实现企业的战略与愿景。
六 、建议课堂计划
本案例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如下是按照时间进度提供的课堂计划建议,仅供参考。
整个案例课的课堂时间控制在 90—120分钟。
课前计划:提出启发思考题,请学员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
课中计划:简要的课堂前言,明确主题 (2-5分钟)
分组讨论 (30 分钟) ,告知发言要求
小组发言 (每组 5 分钟,控制在 30分钟)
引导全班联系实际进一步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 (30-55分钟)
课后计划:如有必要,请学员采用报告形式给出更加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具体的职责分工,为后续章节内容做好铺垫。
案例2 俞敏洪和他的“中国合伙人”
摘 要 :新东方建立之初,只有俞敏洪和他老婆两个人,俞敏洪贴小广告、上课,老婆管钱,后来他把亲戚,包括自己母亲,都叫来帮忙。随后从国外请回来了自己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师徐小平和同班班长、后来留校同事王强,共同经营,一人管一块责任田。2001年后因架构不合理、权责不清、利益冲突造成高层动荡危机,几年后危机平息,利用华尔街上市使公司运作向市场化、企业化方向不断推进。这简直是一段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模板。这一案例为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团队沟通;团队管理;团队领导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小米:雷军和七个合伙人的创业传奇
摘要:本案例以小米科技公司为背景,阐述了该公司的合伙人创业团队的成功之处和员工管理上的具体做法。为创业团队的选人、用人等提供有价值的借鉴。[U7]
关键词:创业;用人之道;合伙人;参与感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西少爷”的创业团队纷争
摘要 :本案例以西少爷肉夹馍创业团队为背景,描写了该创业团队在创业合作“蜜月期”、创业初见成效后,因“管理冲突”导致合伙分拆、对簿公堂的事实。这一案例为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创业;创业团队管理;企业绩效
具体内容:略
第五章 创新创业机会的案例
案例1 “非常小气”—指甲钳中的大商机
摘要:本案例以“小器王”梁伯强的指甲钳专卖公司“圣雅伦”为例,分析了该公司创始人如何从小小的指甲钳中发现巨大的商机,将低端平民产品打造成走高端路线的自主品牌。
关键词:商业机会 创业精神 品牌战略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创业梦想从“孔明灯”开始
摘要 :本案例以九江学院校友刘鹏飞创业事迹为素材,全面介绍了他在创业过程中经受到的生活、诚信、发展和梦想等各方面的考验,从一个以谋生求学为目的创业实践者逐步成长为以共荣共富为目标的企业家的过程,进而引起我们对创业人才成长和成功的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创业;校内创业;创业人才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在低空飞翔的云悟无人机
摘要:本案例以在校大学生航模“发烧友”群体创办南昌市云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悟公司)的成长之路为背景,描写了公司团队的组建,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案例有助于大学生对“兴趣圈”与“机会圈”进行识别和把握,了解社会行业特别是新兴领域初创公司的特点和发展,识别创业机会和打造核心团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兴趣;创业机会;云悟无人机
具体内容:略
第六章 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
案例1 Facebook的成功之道
摘 要 :Facebook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了世界社交网站的龙头,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通过不断的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的为顾客服务。Facebook通过风险投资,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目标客户几乎覆盖到全球。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为顾客提供新服务,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该案例为大学生探索和建立企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商业模式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铜罗湾的商业模式创新
摘要:本案例以铜罗湾的商业模式为背景,描写了采用摩尔模式取得成功,由摩尔模式引导疯狂扩张导致失利,然后通过补救,对快速扩张商业模式创新,实施
“慢模式”重新取得成功的创业历程。这一案例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铜罗湾;商业模式;摩尔模式;资金链;创新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小管家”的新家政
摘 要:本案例以张松江开拓出“小管家”新家政商业模式为背景,描写他在创业之初的失利、获得灵感取得初步成功和听取建议后改变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的事实。这一案例为创业团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如何管理创业团队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管家”;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高时尚低价格的inmix 音米眼镜
摘 要:本案例以inmix 音米眼镜为例,描写了该创始人李明如何将小成本的淘宝电商成功升级,转成走高端路线、拥有巨大销售额的电商的事实。这一案例能为众多小成本商业模式的升级转型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关键词:草根电商;商业模式升级;品牌三段论
具体内容:略
第七章 创新创业融资的案例
案例1 蒸汽机的发明和产业化
摘 要 :本案例以蒸汽机的技术革新为背景,描写了瓦特改良蒸汽机技术的艰难曲折之路以及最终是如何通过资本家、企业家的投资、营运成功实现产业化的事实。。这一案例对于新技术的发明及产业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蒸汽机 技术创新 产业化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创新工场的创新
摘要:从培育“点心”到支撑起了豌豆荚、墨迹天气、极路由、知乎等130多家初创企业,其中不少已完成A轮和B轮融资。
关键字:创业;融资;创新工场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创业融资和YAHOO的成功
摘 要 : 本案例以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大数据库代表YAHOO创业融资成功案例为背景,介绍了YAHOO不断地开发大众化软件以帮助网虫更有效地寻找、辩识和编辑存储互联网上的各类资料从而获得创业融资。这一案例为创业融资和互联网融资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YAHOO;创业融资;风险投资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创业股权式的众筹~会籍式众筹3W咖啡
摘 要 :本案例以3W咖啡通过股权众筹成功创办创投平台,3W咖啡由最初互联网行业聚会沙龙提供场地的咖啡厅逐渐转变成为由中国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家、创业家、投资人组成的人脉圈层,成为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最大的创新型孵化器——3W孵化器,建立完善的创业服务生态圈,集创业咖啡馆、孵化器、创业基金、品牌推广、人才招聘等于一体的完整创业生态体系。这一案例为创业项目和投资人的对接、融资和运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股权众筹;3W孵化器;人脉圈层
具体内容:略
第八章 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案例
案例1 BMW(宝马)的创新发展之路
摘 要 :本案例描述了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的创新发展道路,从如何催生创新,到成熟的创新管理方法,最后如何全员全方位贯彻实施创新文化。这一案例为创业企业进行创新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BMW;创新;创新管理;企业生命周期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戴尔的新模型
摘要:本案例主要描述了戴尔公司在电脑行业的发展历程,戴尔改变了个人电脑行业按库存囤积生产的模型,改为按定制生产,这种模式在当时的缺点是无法做大,戴尔对自己的模式保持了耐心,互联网流行后,它的机会来了。戴尔推出了一个新理论:“直接从戴尔定制个人计算机”。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型的生态系统,开创了戴尔公司的辉煌时代,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戴尔帝国。这一案例为创新企业成功树立了榜样,为新常态下的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及示范作用。
关键词:创新;定制生产;经营模式;反向思维方法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比亚迪的成长轨迹
摘 要:本案例是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发展历程为背景,描写了比亚迪在创业之初步入电池行业、发展时期步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各个时期,经过对先进企业的模仿创新,并依据自身企业特色自我改善,从而成为具有自主品牌的公司。该案例为企业的发展及如何提升自身品牌效应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比亚迪;模仿创新;品牌战略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在创新中不断跨越的华为[U8]
摘 要:本案例是以华为公司发展历程为主线,描写了华为从起初的代销公司,经过学习先进企业和对自身企业的改革、创新,逐步形成有自身核心技术的通信设备企业,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改善;从而在短短三十多年一跃成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一案例为企业如何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关键词:华为公司;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
具体内容:略
第九章 创新创业平台的案例
案例1 梦想启航的地方-中关村梦想实验室
摘要:本案例以中关村梦想实验室为背景,描写了几个创业人借助中关村梦想实验室这个平台成功创业的故事。这一案例为如何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关村 梦想实验室 创业孵化平台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激情燃烧的“柴火空间”
摘要:创客是基于开源软件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创新与创业模式,近几年来不断蓬勃发展起来。本案例以柴火空间为背景,描述了该空间的创建过程、运作模式、深圳创客运动的硬件背景,以及发展后期的社会创客空间和校园创客空间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互联网背景下新形式的创新创业模式。
关键词:创客;创客空间;创业精神[U9]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一杯咖啡,一个梦想--先锋“天使咖啡”
摘要:作为近几年兴起的集办公、投资、孵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咖啡正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创业实践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尤其是资源获取、整合与机会识别方面。 本案例描述了先锋天使咖啡的发展背景、运行模式及其对对创业过程的影响,有助于学生了解新型创业服务模式。
关键词:先锋天使咖啡;创业;孵化;创业精神
具体内容:略
第十章 互联网+ 的创新创业案例
案例1 网上书店亚马逊的成功之路
摘 要 :本案例以网上书店亚马逊的创业为背景,描写了该创业经历了由个人的艰苦创业到企业的团队合作,由创业初见成效时转入低迷之际到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再创发展之路的成功实践。这一案例为创业的团队组建、管理和创业的危机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亚马逊;网络创业;创业精神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模式[U10]
摘 要:阿里巴巴网站是一个成功的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通过为建立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阿里巴巴的经营模式及其成功原因入手,分析其B2B电子商务模式,这一案例为电子商务创业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B2B电子商务;服务运营;赢利模式;价值创造;价值获取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指尖上的陶艺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本案例以“互联网+陶瓷”为背景,描写了该创业团队的创意是怎么炼成的!
关键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陶瓷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武汉奇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摘 要 :本案例以武汉奇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背景,描写了在互联网的时代里,这支年轻且充满激情的团队,如何用富有科技发展的时代节奏,又蕴含了无穷的创新精神,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崭露头角,并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两轮融资,成为了国内折扣特卖电商第一品牌和国内成长最快的互联网电商企业。这一案例为创业团队的产品定位、商业模式及人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奇米;互联网创业;战略定位
具体内容:略
第十一章 产业集群创新创业案例
案例1 文化创意产业之都:伦敦
摘 要 :本案例以产业集群创新创业发展为背景,通过对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模式进行描述,分析了伦敦模式的利弊及其应用效果。这一案例为学生更好地了解产业集群创新创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伦 敦;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景德镇: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摘要: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至今,景德镇制瓷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技术精湛,深受皇帝喜爱和赞誉,清朝中期达到顶峰,景德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陶瓷产业集群,景德镇瓷器远销世界五大洲。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陶瓷产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14年,景德镇陶瓷行业总产值近300亿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景德镇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产业;产业集群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微信:腾讯公司内部创业成长
摘 要:本案例以腾讯公司微信业务的内部创业历程为背景,阐述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下,腾讯公司微信业务从“无”到“有”,以“迭代微创新” 实现技术跨越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历程。微信业务持续地微创新最终演变为颠覆创新的发展模式,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信;微创新;动态能力;商业化[U11]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淘宝村的电商产业集群案例
摘 要 :本案例以80后孙寒从有一个梦想到沙集淘宝村模式发展起来的电商产业集群为背景,描写了孙寒的淘宝村的兴起和发展,并成为我国农村电商引进和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这一案例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建立、拓展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从产业集群角度研究淘宝村的发展将对大学生深入农村发展农村电商提供有效借鉴和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淘宝村;电商;产业集群
具体内容:略
第十二章 创新创业失败案例
案例1 是什么让铱星陨落——铱星计划失败案例
摘要:本案例以摩托罗拉牵头的铱星计划为背景,描写了该计划从确立、筹划和实施,因商业模式的不恰当、技术限制和设计上的缺陷而扼杀了它的前途。这一案例为高科技创业项目的运筹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创业;铱星计划;高科技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Boo.com:欧洲第一家破产的互联网公司
摘要:本案例以欧洲资金最雄厚的互联网集团Boo.com公司破产为背景,来描述Boo.com公司因在市场推广投入、网站建设、经营策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破产的事实,这一案例为网络公司的经营管理能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破产;互联网;风险投资;经营管理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亿唐网:一个定位混乱的互联网贵族之死[U12]
摘要:本案例以唐海松组建的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建的亿唐网创业团队为背景,描写了该创业团队在组建贵族团队,编织梦幻方案,赢得巨额融资后,因定位混乱,从最早的一网打尽的综合门户,到后来的全面收缩,再到无数次的转移和失败的事实。这一案例为创业项目定位和商业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项目定位;商业模式;风险投资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视美乐”的创业失败[U13]
摘要 :本案例以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背景,描写了该公司由于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而寻求风险投资,最终被青岛澳柯玛集团控股而导致三位视美乐创始人相继退出公司管理层的事实。这一案例为创业公司初期寻求风险投资和进行资本运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创业;风险投资;资本运作
第十三章 社会企业创新创业的案例
案例1 世界首富的基金会-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
摘要:本案例以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创立为背景,描述了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展历程、工作内容、捐赠方式及与中国关系等事实,这一案例为中国更好地完善慈善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慈善捐赠;捐赠机制
具体内容:略
案例2 壹基金的“身份证”
摘要:本案例以壹基金获得“身份证”的合法性为背景,描写了壹基金的发展之路,如何破解困境以及效果。这一案例有利于了解中国的社会创业特别是公募基金会及其特点,对加强对中国社会创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以破解困境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壹基金;合法性;资源;整合
具体内容:略
案例3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创新浪潮
摘要:本案例叙述了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应社会公益需求而诞生、因不断创新而发展,最后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服务最全、影响最广的支持性公益组织的过程,为社会企业创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社会需求;公益;创新
具体内容:略
案例4 “无障碍艺途”公益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摘 要 :本案例以“无障碍艺途”为背景,描写了该团队创立的由来、创新的组织模式,商业化的运作、公益的本质运作。这一案例为其他公益事业的机构和运营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组织模式;商业化运作;公益本质;可持续发展
具体内容:略
案例5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
摘 要:本案例主要介绍向巧院士在工作上的努力与创新,描述了她的自主创新精神与锐意创新品质、以及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联系5719工厂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企业管理改革。向巧对她所在的5719工厂进行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研究制订出国内第一套大修技术和工艺标准,即“柔性化、小型化、便携化、集成化”整套外场地面保障设备等维修技术,并提出了“自主管理”和“以人为本”等理念。这一案例为锺炼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品质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品质;创新精神;管理能力;创业者素质
具体内容:略